请输入关键字
“力挽狂澜 护佑新生”——重症医学三科应用长程VV ECMO救治多例“大白肺”病人
来源:重症医学三科 陈宇峰 时间:2025-04-02

凛冬的脚步悄然远去,春日的暖阳穿透沉寂的大地,唤醒万物生机。人们逐渐从节日的热闹与冬日的寒冷中走出,迎接新一年的希望。然而,这个冬春交替的季节里,那场席卷而来的重症流感,仍让人记忆犹新。高热、喘憋、大白肺、呼吸衰竭……这个春节,ICU病房比往年更加忙碌,一场场与死神的较量在这里无声上演。在这场流感大潮中,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医学三科克服万难,应用长程VV ECMO(人工肺)救治了多例重症流感病人,以精湛的医术和不懈的守护,帮助患者重获新生。

图1 发病1周内进展成“大白肺”

患者刘先生(化名),男,45岁,无基础病史,1周前感染甲流后出现高热伴咳嗽咳痰,自服药物治疗,仍持续高热,喘憋进行性加重,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急查降钙素原>50ng/ml,后双肺病灶进展迅速,2天的时间即呈“大白肺”表现,同时合并气胸、皮下气肿(图1),血气分析示严重的I型呼吸衰竭,紧急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胸腔闭式引流等多脏器综合治疗,患者氧合仍无法维持,紧急于当地医院行VV ECMO治疗,患者病情仍未见好转,家属慕名来我科求医。

当患者生命危在旦夕之际,我科迅速响应,肩负起生命救援的重任。在孙文青主任的精准指挥下,科室第一时间启动远程ECMO转运预案,由陈宇峰主治医师和刘辉护师携带ECMO设备,火速奔赴当地医院,与当地医生对接,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然而,患者的情况比预想的更加严峻——ECMO一旦脱离氧源,仅20秒内氧饱和度便骤降至50%,全身连接着多条管路和输注药物,稍有不慎,患者便可能在途中发生不可逆的恶化,随时面临生命终结的风险。

图2 凌晨进行上百公里高难度ECMO转运

这名年仅45岁的患者,正是家中的支柱,如今命悬一线,家属焦急万分,目光中满是期待与不安,面对高风险、高难度的长途转运挑战,我科医护团队临危不乱、密切协作,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技术与严密的配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经过上百公里长途护送,患者于凌晨被平稳、安全地转运至我科(图2)。与此同时,肖嘉安护士长已在科室内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患者无缝衔接救治,顺利入住ICU,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和希望。

患者在转入我科后,病情仍处于持续加重阶段,肺顺应性极差,气道阻力极高,且双侧气胸持续大量漏气,难以进行有效通气,治疗矛盾,同时持续高热,体温难以控制,张欣雨主治医师立刻为患者行床旁气管镜检查,可见患者主支气管内有大量黄色溃疡斑及黄色粘痰附于管壁,各段支气管管壁均见大量白斑及溃疡面、部分粘膜充血、渗血(图3)。

图3 患者气管壁弥漫糜烂溃疡

针对患者的危重病情,科室当即在凌晨组织科室讨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考虑患者为流感后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短时间内有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风险,在如此刻不容缓的时刻,孙文青主任迅速制定了治疗的整体方向: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反复气管镜加强痰液引流,密切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脏器功能,以ECMO为病人的肺恢复争取时间,加强凝血功能的管理和继发感染的预防。随即我科医护人员以此为基调,有条不紊的为患者展开救治。

尽管科室在发病早期进行了积极干预,但患者病情极度危重,好转绝非一朝一夕,果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迅速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我科在ECMO支持的基础上联合了血液净化治疗(CRRT),对肾脏进行进一步的的保护,同时及时调整抗菌方案,对继发感染做了针对性治疗,然而,患者的病情仍未见明显好转,双肺病灶仍呈持续加重趋势,且继发消化道出血,与ECMO抗凝治疗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治疗一度陷入僵局,未来看不到希望。

图4 大白肺“由白变黑”全过程    

然而,面对家属满怀期盼的目光,科室医护人员毅然振作,全力以赴。为了预防患者出血进一步加重,在大量输注血制品,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李磊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提高ECMO流量的方式,暂停了持续抗凝药物的泵入,在刀刃之间精准权衡;为了进一步加强气道管理,吕宝呼吸治疗师不辞辛劳,每天为病人行2次气管镜吸痰,同时间断应用俯卧位改善通气状态;此外,张晶晶副主任医师根据患者胃肠功能情况,进一步调整了营养治疗方案,为患者的能量代谢提供的足够的原料支持;李玉叶副主任医师根据呼吸力学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为病人制定了合理的镇静镇痛策略,在不同阶段进行了有效的器官保护。全科人员群策群力,历经24天的生死斗争,患者感染逐渐控制,脏器功能逐渐好转,双肺病灶逐渐吸收(图4),孙文青主任当机立断,为病人撤离了ECMO,进入了治疗的下一阶段(图5)。

图5:张晶晶副主任医师,石佳主治医师,吕宝呼吸治疗师为病人撤离ECMO

图6 治疗后气道粘膜较前明显好转

成功撤离ECMO后,患者复查胸部CT较前明显改善,气道粘膜明显好转(图6),但距离完全康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长期镇静镇痛治疗,患者短时间内意识恢复缓慢,咳痰能力受限,尚不具备拔除气管插管的条件,为进一步优化气道管理、助力撤机,我科迅速为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为最终脱离机械通气创造条件。

图7:患者出院前基本恢复正常状态

然而,康复之路依旧充满挑战,在接下来的20余天里,患者先后经历继发感染、心功能不全、睡眠剥夺、谵妄等重重难关,同时出现了超过1000ml大咯血,病情数次反复,面对这一系列挑战,全科医护团队沉着应对、精准施策,在病情变化中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同时加强康复管理,助力身体功能逐步恢复。最终,患者意识完全转清,肌力完全恢复,成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彻底脱离高流量氧疗,近期准备出院(图7),病人及家属感激不已,对我科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精心救治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重症医学三科医护人员始终坚持“床旁才是一线阵地”的原则,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初衷,带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竭尽所能运用各种不断精进的手段救死扶伤,在医学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专家简介

孙文青,主任医师,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六/重症医学三科主任。美国德克萨斯医学中心赫尔曼医院、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兼任中华医学会结核分会重症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核分会常委,中国防痨协会多学科诊疗专业分会常委,山东防痨协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重症分会副主委等。获得全国医德标兵、国家卫健委H7N9防控先进个人、山东省抗疫榜样、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科主任、齐鲁最美医生提名奖等荣誉称号。成功救治山东省首例SARS,山东省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多个地区新冠肺炎疫情救治。

科室简介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六/重症医学三科由省内著名呼吸重症专家孙文青主任牵头创立,始建于2007年,目前病床总数47张,包含呼吸六病区普通床位31张,重症医学三科监护床位16张。科室拥有一支技术精湛、配合默契、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的医护团队,现有医师12人,护士54人,医生方面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博士3名,硕士9名,护士方面有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7人,护师23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科室真正做到了“普通与危重症救治一体化”,不仅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癌、支气管扩张、哮喘等普通呼吸系统疾病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对于重症肺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爆发性心肌炎、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危重病人拥有成熟的救治能力,病情“由重到轻”均由一个医疗团队管理,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与医疗质量,多年来深受患者好评。科室医护人员数次在省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冲在最前列,包括SARS、H1N1流感、H7N9禽流感、新冠肺炎等,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于2009年在山东省内最早开展了VV-ECMO应用于H1N1流感重症肺炎的救治,并于2013年赴枣庄成功救治山东省第1例H7N9禽流感危重病例,孙文青主任多次受省卫健委指派前往各地指导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先后协助省内十余家三甲医院开展ECMO技术,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先进,省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