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由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教授牵头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围术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分中心启动会成功召开。标志着我中心专家团队正式作为重要力量,加入这一旨在优化我国肺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策略的国家级大型研究队列。本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围绕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围术期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并对分中心的研究实施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为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权威汇聚,共启研究新篇章本次启动会由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陈昶、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王新锋、胸部外科中心主任金锋、肿瘤中心主任刘杰共同担任主席,陈昶教授首先线上致辞,陈昶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非小细胞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围术期免疫治疗已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研究方向。特瑞普利单抗作为国产PD-1抑制剂,在晚期肺癌治疗中已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其在可手术NSCLC患者中的真实世界应用数据仍需进一步积累。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陈昶教授线上致辞
中心副主任王新锋在发言中将此次启动会定位为“临床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他指出,参与国家级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是医院对接国际前沿、提升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的宝贵契机,要求全院相关科室通力协作,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高质量的临床数据,为全国研究贡献可靠的“山东样本”。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王新锋辞词
胸外科金锋主任作为胸部外科领域的权威,聚焦于研究的临床转化价值。他深入剖析了当前肺癌外科面临的挑战:如何通过围术期系统性治疗,特别是免疫新辅助(术前)治疗,进一步缩瘤、降低复发风险、提升根治性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长期生存获益。“特瑞普利单抗在真实世界围术期应用中的表现数据,将直接指导外科医生优化治疗决策,”金锋主任表示,“我们将密切监测患者的手术安全性、病理缓解程度以及长期生存指标,为外科与内科的完美协作提供实证依据。”
胸外科中心主任金锋致辞
随后,上海肺科医院李昆教授通过线上连线,对研究方案进行了系统解读,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入组标准、治疗方案、随访流程及数据管理等关键内容。该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设计,旨在评估特瑞普利单抗在可手术NSCLC患者新辅助及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通过真实世界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上海市肺科医院李昆教授解读研究方案
二、多学科协作,共绘研究蓝图肿瘤中心主任刘杰从肿瘤内科和免疫治疗专业视角解读了项目的深远意义。他指出,免疫治疗为肺癌患者带来革命性希望,但其最佳介入时机、适用人群筛选、联合治疗模式以及远期毒性管理,仍需在真实世界中持续探索。真实世界研究能够动态反映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情况。
肿瘤中心主任刘杰致辞
作为本次项目分中心负责人,胸外二科张运曾主任在会上汇报了本院的研究实施规划。他表示,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山东省重点临床专科和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在肺癌的微创手术、综合治疗及临床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参与全国多中心研究,本院将严格遵循研究方案,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并重点关注患者筛选、治疗安全性及长期随访管理。
胸外二科主任张运曾发言
为确保研究顺利开展,中心将建立多学科协作(MDT)团队,由胸外科、呼吸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家共同参与,优化病例筛选、治疗评估及不良反应监测流程。各院区相关科室带头人在会上积极发言,就患者招募标准、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管理、术后随访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范。
三、会议圆满成功,研究扬帆起航本次启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特瑞普利单抗围术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真实世界研究”在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未来,中心研究团队将与全国各中心紧密协作,共同探索免疫治疗在肺癌围术期的最佳应用模式,为提升我国肺癌诊疗水平贡献力量。 会议最后,张运曾主任表示,研究团队将严格按照方案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本院肺癌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